3月14日下午,针对2025年护理、助产、康复治疗技术及智慧康养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院内多个教研室相继举办了深入而富有成效的研讨会,为未来的专业人才培养规划了蓝图。
一、基础、临床护理教研室:聚焦人工智能与创新精神
基础和临床护理教研室在博爱楼308汇聚一堂,共同探讨护理人才的培养新方向。会议由护理教研室主任王老师主持,全体教研室成员积极参与,围绕国家护理专业新标准,深入探讨了护理人才培养的优化方案。
王老师首先介绍了新标准,并强调了护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随后的讨论中,教研室成员一致认为,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革新和护理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护理人才的培养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大家提出了优化课程设置、融入人工智能、加强思政元素等多项具体建议,旨在培养出更多适应行业需求的高素质护理人才。
教研室主任表示将认真梳理并吸收大家的意见,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2025年三年制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助产教研室:信息化技术引领人才培养新趋势
助产教研室举办了一场教学研讨会,聚焦于信息化技术在助产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教研室主任肖老师深入梳理了信息化技术融入助产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并指出这是契合教育发展新趋势、精准对接行业实际需求的关键举措。
会上,姚老师分享了信息化技术融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如技术应用的适配性、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以及教学资源整合等问题。这些挑战引发了在场教师的深入思考与热烈讨论。
随后,四位老师分别从不同方面交流了信息化技术融入助产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途径。他们探讨了如何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优化教学方法、课程内容和实践教学等环节,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学习体验。这些创新途径为后续教学实践提供了丰富的思路与参考。
三、康复教研室:实践与合作并重,培养高素质康复人才
同样康复教研室也召开了关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专项教研会议。会议强调了制定科学合理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性,并指出方案需紧密贴合行业发展趋势与市场需求。
在热烈的讨论中,教研室成员一致认为,应加强与实习基地的合作是提升康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他们提出不仅要拓展实习基地数量,还要深化合作层次,定期邀请临床一线专家来校开展讲座与指导。同时,教师应积极参与企业实践,确保教学与临床实践紧密接轨。
此外,针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问题,老师们决定在课程中融入职业道德、医患沟通等方面的内容。他们将通过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职业能力。
四、共同研讨智慧康养专业:融合科技与创新,引领康养新未来
在智慧康养教育方面,学院也积极行动,召开了关于人才培养方案的专题研讨会。会议旨在结合当前康养行业的发展趋势,探讨如何培养既具备专业技能又熟悉智能化康养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教研室成员认为,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智慧康养已经成为康养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因此,人才培养方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和创新思维,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康养服务的基本技能,并具备运用智能化技术提升康养服务质量的能力。
五、会议总结与展望
此次系列研讨会不仅为护理、助产、康复治疗技术及智慧康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指明了方向,也彰显了学院对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关注和不懈努力。
学院将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与交流。通过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等措施,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相信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未来的人才培养方案将更加完善、更加科学、更加符合行业需求。
